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无意中聊起了孩子之间的打架,还有如何教育他们解决矛盾。
她的朋友有个女儿乐乐,她不像别的父母那么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这位朋友说,他从来不会为自己的女儿被人欺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自己的女儿和别的孩子的关系没有太多的注意。只不过,他的做法,与其他人略有不同。
大部分父母都会告诉自己的子女,不要在外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但实际上,这并不能阻止孩子们和其他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一个孩子在外面打架,他会被骂,或者被父母带到老师或者其他家长那里。
但是,朋友们并不在意孩子们的矛盾,因为在幼儿园里,小孩子们因为一些玩具而大打出手。“在打架中学习打架。”
这位朋友说:“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打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要么被打,要么就是被人刺杀。”
所以,女儿乐乐在外跟别人打架,朋友从来不干涉。打完后乐乐会跟爸爸说当天打架的事儿。毕竟秉持着让孩子独立成长的理念,朋友自然不提供任何建议。
但是,他会和女儿聊,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她自己又是怎么做的,接下来她怎么样做才会好一些.
到最后,往往是女儿跟爸爸说下次我要怎样怎样。这个时候朋友都会笑笑说:“好啊,下次你可以试一试。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乐乐现在处理冲突的能力很强,对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乐乐比较坦然了,她可以很平静地去看待那些分歧和冲突,解释、回避、坚持、和解,没有了过激的情绪反应。
很多父母将孩子看作是生命的延续,却忽略了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与其带着哭着的孩子去找老师、担心他与他人产生冲突,不如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孩子的精神导师比做他生活上的得力助手要有成就得多。
面对一个打架的孩子,首先要查清事实,才能不冤枉他,让他心服口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中国文化中对惩罚有这样的原则:“有心为善,其善不贷;无心为恶,其恶不惩。”意思是说,成心做好事,不必去表扬,无知犯错误,不必去惩罚,而明知故犯者,一定要严惩。对于无知犯错的孩子来说,比惩罚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他回到公司的时候,那个孩子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了。陶行知知道教育孩子的机会来了,于是拿出一块糖果,对这位学生说:“你早到了,这是对你的奖赏。”陶校长拿出一块糖果,说道:“这个也是送给你的,我不许你动手,你现在就停下来,表示你对我的尊敬。”
小男孩挠挠头,半信半疑地把第二个糖果收了起来,陶行知接着道:“根据我的理解,你是因为对方欺负女生才和他打架的,所以才会出手的,我会给你一个糖果。”
那孩子听了,激动地流下泪来,说:“陶院长,是我的错,不管是谁,我都不能打他。”
陶校长又拿出一块糖果,说道:“既然你承认了,我就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已经送出去了,我们也说完了。”
孩子本来就是一种“矛盾体”,它可以变成纯粹的人格,也可以变成暴力狂。陶行知先生送来的四颗糖,像四颗爱心,使他懂得了什么叫真爱,什么叫勇敢。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