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犯罪总量飙升,青少年暴力案件有哪些特点?
只要翻看报纸,就能看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新闻,甚至有些是非常恶劣的。这些故事以及其它各种稀奇古怪的事件,充斥在报纸和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面里,成为了新闻生产和消费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平凡”之中,隐藏着无数青少年的残忍与遗憾。
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的另一项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总量超过70%,而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更是超过70%。教育专家指出,青少年的思想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造成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
但是,不良的社会环境,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缺乏良好的心理卫生教育,都是不可忽略的外在原因。对青少年而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最大的是暴力犯罪。在很多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报道中,都可以看到“狂砍”、“狂刺”等血腥词汇。
青少年暴力案件有哪些特点?
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两大特点。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
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对此,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所以,我们到底要怎样预防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可以说,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了。预防犯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准则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暴力文化所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种麻木不仁的心理。
或是父母过分纵容、打骂,导致孩子养成了骄纵、暴力的性格,在青少年时期,一旦有了暴力行为的能力和动机,极有可能导致犯罪。因此,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从儿童开始,尽早地预防,才能降低犯罪的代价。
法律教育是必须的,但是,人不能因为懂得法律而不去犯罪。对于孩子,我们要教会他们遵循最基本的价值观,也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所谓的法治意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法规,它使人们了解到人们应该平等、公正地居住在一个社会中,彼此之间应当具有同情。
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拥有一种很简单的道德情操。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