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十岁的小孩,正在庭院中追赶一只小鸭子,他追了很久也没有追到,便蹲在地上痛哭起来。这时,外婆急匆匆的跑过去,一把抱住了他,关切地说道:“小宝,你没事吧?
是不是有人在欺负你?”“就是那个死鸭子,等我抓到了,非把他掐死不可!”小孩咬牙切齿,仇视的盯着那只鸭子。
就像有人说的:“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只知爱自己而不爱他人,是当今孩子普遍的毛病。”
为什么孩子自私冷漠?源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1、在目前的家庭结构中,4、2、1的格局中,父母容易将子女置于家庭的特殊位置,过分保护、纵容、纵容子女。
从小受惯了他人的关爱与帮助,缺乏关爱他人的体验与教育,必然会滋生某种特殊化的意识,只会接受不懂给予,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任性、孤僻、责任感不强等不良心理品质。
2、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是对孩子产生影响最长久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家庭生活的氛围、秩序和稳定程度。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重重或硝烟四起,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产生对生活的厌倦,对家庭的畏惧,甚至形成怨恨、冷漠、攻击、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品质,更谈不上对别人产生关爱之情。
3、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家庭教育专家卢勤曾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被剥夺。
常见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有时候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4、比如,有个孩子给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吼道:“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一个男孩蹲在地上给一只受伤的小黄鸭包扎,他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鸭子多脏呀!”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
不健康的示范行为。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些父母是个自私的、不孝顺的、冷漠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便宜而与他人发生争执的,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尊敬父母、不尊敬长辈、不肯为他人奉献、为他人服务的心理。如此教育方式,孩子谈何爱心与尊重呢。
好的家长和坏的家长,区别就在于:家长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还是要做自己的样子。
如果是后者,就算他的父母不能一直照顾他,那也无所谓,他的人生依旧可以无忧无虑。
但如果是后者,就算家长们学会了各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温柔、理性,但他们还是会反感、抗拒。
要让孩子做自己,不要做父母想象中的那个人,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个人若能修行到不想改变别人,甚至不想改变自己,那就是“觉悟”。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