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娃“的背后,是“爱”与“焦虑”,家长的焦虑无处安放。然而,由于家长的“鸡娃”,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造成孩子的愤懑、家长的悲哀。
弗洛伊德也说过,很多阴影都是童年时的创伤,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训,告诉那些“鸡娃”的家长,“鸡娃”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的后果。
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当家长,没有任何经验,只能从长辈和同龄人那里学到东西。方法是:为了孩子好,“鸡娃”虽然现在苦点,但是孩子将来会感激我的。盲目“鸡娃”,背后折射出家长无处安放的爱与焦虑。
比如经常大喊大叫,重复唠叨,肆无忌惮地溺爱,只关心成绩,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喊大叫,自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哪怕再累,也不要把负面情绪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劳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长无趣的一张脸,听到的是唠唠叨叨、怨天怨地的牢骚和责怪,以及命令式的“快点吃,吃了马上去做作业。
学习这么差,还不会认真!你啥时候才能让我吃点东西啊!我工作那么辛苦,那么辛苦,都是因为你!你倒好,非要找我麻烦!
他学习很好的……”如果是你,你会每天一下课就迫不及待的回家?是不是在你伤心、委屈、无力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这样的家长是否值得你不假思索地投入?
孩子当然知道家长一天工作的劳累,我自己就常在一天的工作后累得话也不想说,我们的劳累除了自我谋生,更是想要给孩子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
如果我们的焦虑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刀,那么我们将不再是他们的家人,而是他们的敌人。当你像祥林嫂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自己的辛苦时,他的内心却在说:我不需要你那么努力,我也不是你的垃圾箱,我不需要你这种爸妈。除了喋喋不休,你还需要寻找其它交流方式吗?
“鸡娃”并不一定是错的,但要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如果你是孩子,你有什么感觉,每天都有人用尖酸刻薄的嗓音在你耳边说?简直要抓狂了。那又如何?不管她说的是什么,你都不会相信的吧?
尤其是小孩,一旦发觉你老是喋喋不休,你讲一次两次,他就不用再听了,因为他知道你会讲三次,四次,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一句一句的说就行,要是孩子不听话,吃亏了,以后就会好好听讲。
父母讲话不要太快,口齿清晰,语速正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在纸上记录下来。等平静下来,在和孩子好好谈一谈。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