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侵犯案件频发、孩子青少年易受伤害的趋势,都在警示我们,除依法严厉惩处外,更要营造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在校园里,性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学校的性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的性骚扰行为,但是可以使孩子从正常渠道获得关于性知识的渠道,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念,提高自己的权益和自卫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生存技巧。有文献资料显示,与其它非正式地点的性爱教学方式相比,学校的性教育具有成本低。
人们对性教育认识上存在误区,甚至是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性教育的开展:
误区一:性教育就是性交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谈论“性教育”的时候,总是把它看成是有关性知识、有关生育的知识,以为只要他们大了,就会明白,而不是在教室这种地方。
全面化的“全面”表现为全方位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主要研究性与生育卫生,包括性与生殖方面的解剖学与生理,青少年发育,怀孕,生育,避孕,艾滋病病毒,性病等,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性方面的内容。
全面性教学也重视学生的生命技能,以及在性、人权、健康人际关系、文化与社会规范、性别平等、非歧视、反暴力、性行为、身体完整性、婚姻、性暴力与性攻击、平等与尊敬的价值观。
全面性教育的“全面”也表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上,而非临时的、一次性的授课或对特定的紧急问题的介入。防止孩子的性侵犯也是如此,不要仅仅上一、二次“防性侵课”来防止孩子的性。
误区二:性教育会导致青少年提早发生性交行为。
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性教育不会对首次发生性交行为的年龄有直接影响,另一些研究则表明,性教育实际上推迟了首次性交行为发生的时间,并且使年轻人对自己的性行为更加负责任。
有效开展的性教育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结果,比如:初次性交发生时间延迟、性交行为发生频率降低、性伴侣数量减少、性风险行为减少、安全套和避孕措施的使用增加。
学校性教育应该成为孩子青少年参与和实现其性与生殖健康整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三:性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纯真”。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性被认为是不纯洁的、肮脏的、下流的,如果一个人学习了性知识,就变得不纯洁了。在性方面,我们一直把无知当纯洁。
有研究证据表明,如果孩子青少年从接受学校教育起,学校就能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科学、准确、不评判的且适合年龄与发展阶段的性教育,将有益于孩子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在缺乏性教育的情况下,孩子青少年很容易受到来自同伴、媒体或其他渠道的不准确甚至错误性信息的影响。高质量的性教育能够为孩子青少年提供完整且正确的信息,强调积极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性教育不局限于性行为相关的教育,也包含了身体、青春期、人际关系、生活技能等方面的信息。
误区四:现有的学科内容中,已经包含了全面性教育的内容。
全面的性爱教育旨在向孩子和青少年提供全面、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具有较高的、具有较大的广度和深度的性知识,这要求我们通过系统的、逐步的系统的教学和介入来实现。
互联网和社会媒介是孩子获得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它们难以提供符合年龄、经验的资料,而且还会提供带有偏见和歪曲事实的资料。孩子和青少年很难分辨出正确与不恰当。
类似地,传媒难以给孩子和孩子们一个讨论、反思或辩论的机会,或者培养他们的相关技巧。学校的性教育为孩子和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关于他们在社会媒介或者色情作品中看到的而不同。
在校内的性教育也为孩子和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知道在色情资料中缺少的有关性爱的各个层面,如:感情亲密,咨询,许可和探讨当代的节育方法。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