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有强烈的自我感觉,没有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念,易激动,是该阶段的身体和精神的正常状况。学校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发生校园内的暴力。另外,如果班主任不知道同学的身体状况,或者没有及时的跟踪,则更易发生这种现象
学校的暴力行为令人发指,令人发指。有些人甚至会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上,以示自己的骄傲,甚至还有人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上。怎么会这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校园暴力的行为类型各异,严重程度也不同。但从当前媒体的评论看,大多并不关注暴力行为的多样性,人们陷入对校园中欺凌、伤害弱势群体的自我想象中,唤起对受害孩子的同情和担忧。
在此焦虑的社会氛围中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坚决杜绝校园暴力行为,另一种是表达了对施暴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担忧。
事实表明,有一些中小学校园已经不再纯净,而这与整个校园生态中的“营养缺失”有必然关联。当今中小学校园,重分数、低德育,重表扬、轻惩戒,重家长管教、拒法治介入,往往等到校园暴力发生后,才惊叹“今天的孩子怎么这么残忍”。
甚至不少学校老师和家长,并不把未成年学生的暴力、欺凌当成需要法治介入矫治的行为,而仅仅视作熊孩子的恶作剧,动辄通过家长之间的相互谅解来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不是在调和矛盾,而是会给施暴的未成年人造成严重的价值观误差。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那些心态要不得?
一些家长的错误心态使得孩子成了校园暴力的无辜受害者,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震惊气愤型:大多数家长在得知自己孩子被人勒索钱财或是拳脚相向时,第一反应都觉得特别震惊,不相信校园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件。
以暴制暴型: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子女被敲诈勒索、受人欺凌后,并没有主动向校方和教师进行交流,反而向他们灌输以德报仇、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理念,有的父母还会到学校为自己的子女发泄。
一名父母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任由别人欺凌,别人说他的坏话,他就揍他,别人打他,他就踹他一脚,如果他输了,他会找他算账的!他觉得,现在的许多人都是这么教育自己的,不能让自己的子女变得懦弱,不然的话,将来进入这个世界,也是一件坏事。一些父母为了报复,还把自己的子女送给了他们习武,练习武功。
隐忍型:当发现自己的子女被敲诈勒索,被殴打时,父母害怕自己的子女会受到伤害,所以让他们远离那些人,看到他们就逃跑。
溺爱型:当发现自己的子女在校园里欺凌他人或敲诈者时,有些父母常常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者说,他们并不相信那些看上去很听话的人会成为一个“恶霸”,觉得他们言过其实,没有好好地教导他们,让他们走上了一个更糟糕的深渊。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