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两宗严重的青少年暴力案件。辽宁省大连市14岁以下少年蔡某于2019年10月20日杀死一10岁女孩,由于蔡某尚未成年,现已接受教育。
四天之后,十月二十四日,一位十五岁的小学生在四川省仁寿县用一块板子一样的东西从后面打了一位教师,导致他的身体被打到了地上。关于防止和惩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青少年的犯罪在近几年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暴力化的倾向,尤其是14岁以上的青少年的暴力侵害。在某些严重的暴力犯罪中,罪犯在14周岁以下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顶多被相关单位强制教育,这样的处罚结果引起了舆论的广泛讨论。
为了防止和惩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必须从根本上对其成因进行剖析。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调。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母爱,相当一部分对子女失去管教或管教不严,也有一些家长自身素质差,不良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还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丧失,导致子女自私、偏激、冷漠、自卑,思想和行为易走向极端。
第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充斥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直接侵害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第三,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低。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能力,容易将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小玩笑放大化、仇恨化,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第四,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有缺陷。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还没有彻底脱离“考试”的模式,一味地追逐“升学率”、“重智”、“轻德育”等问题,有的“优生”缺乏耐心、关怀和帮助,批评多而鼓励少,造成一些“失学”、“厌学”、“逃学”、“辍学”等。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防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长、学校、社会的作用缺一不可,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
第一,加强各方面教育。家庭中父母要给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孩子懂得敬畏生命,做孩子的好榜样。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青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预防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第二,建章立制。防止青少年犯罪可以从遏制校园暴力做起。制定完善的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暴力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的职责;
第三,要健全制度。要强化对学校的人防、物防、技术等方面的管理,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对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辅导,公开学校施暴的手机号,并指定学校的主要责任人,发现、调查处置,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四,要构建和完善犯罪、错误少年的等级介入机制。要按照未成年少年的过错等级设定分级惩罚,并依据其罪行的轻重、特点,适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手段,比如加强强制教育、强化收容教育,以纠正尚未达到刑事义务的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与完善已是当务之急,不能让年纪成了暴力行为人的“护身符”,而要依法有需求的人们。加强对青少年的惩罚与约束,才能有效地抑制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促进我国的公平与公正。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