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对盗窃物品的防范意识较差,是盗窃的高发场所。由于某种原因,在校园内发生盗窃,若不能及时纠正,极易沦为盗窃的惯犯,对师生、对校内财产的损害,对社会的安定都是不利的。
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其自身的发展程度较低,仍处在“自我中心”的状态,因而其盗窃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屡禁不止。为此,文章从分析生盗窃特征及相关因素入手,对其采取三种不同的介入措施。
盗窃是指在没有得到允许的前提下,擅自取走他人的财产,并试图将财产占为己有,或试图使他人占有。学校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刑事罪行中,盗窃是孩子的主要罪行。
然而,目前国内和国外关于学校盗窃的相关文献比较少见,关于孤独症的学生盗窃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目前,我国初级特教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孤独症孩子在学校盗窃的严重程度,而且缺少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偷窃行为的特点和偷窃行为的影响因素,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了三种有效干预自闭症学生偷窃的方法。
中学生偷窃行为的特点:
①范围的普遍性。
偷窃行为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在全国学校委员会研究发现,有7%到22%的学生曾有过偷窃的经历,而高达43%到75%的学生有过被偷的经验。
中学生的社会性认识尚未发育,心理和心理需求在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和迟缓的情况下,往往因为对自己的行动的控制能力不足而导致了盗窃。在校园里盗窃不仅在一所里出现,在任何一所里都会发生
②隐蔽的行动
盗窃是隐蔽的。由于盗窃的原因,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盗窃也很难进行侦查和收集,所以,存在盗窃的人很少被发现。
学生的盗窃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性的,一种是蓄意的,不过无论哪种,都是在没有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话,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很难被人察觉,而且也更有可能得手。
③增加了即时的能力。
盗窃物品自身对盗窃起到了很大的即时强化作用。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