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态,幸福生活,关爱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今年的国际精神卫生日的主旨。其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近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网络沉迷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精神卫生。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比例为6%,而在我们国家则为10%。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指出,“网瘾”是在没有上瘾的药物的情况下,因上网而产生的一种不受控制的上网冲动。
对于网络沉溺症的诊断,其持续期是一项很大的指标,通常需要12个月以上的相关行为来确定。网络成瘾主要有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赌博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究竟有哪些表现呢?
暨南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教授向记者分享了最近他的一个病例。
1年前,小刘(化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但今年以来,刚上中学的小刘变得对学习不上心,不在乎成绩的好坏,觉得自己似乎离不开手机了。只要有机会小刘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微博,玩玩游戏,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活动时,小刘宁愿拿着手机看着无聊的毫无意义的网络视频或是游戏解说,也不愿放下手机。小刘似乎活在了一张无形的网里。
潘集阳判断,小刘应该是网络游戏成瘾了,网络成瘾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留母爱的温暖、安全感等美好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可以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隐藏在潜意识的满足感。
过度地依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生网络成瘾率在9%以上。
长时间上网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风险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猝死。其次,网络成瘾者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远高于一般人群。
孩子沉迷网络或因困惑与创伤:
潘集阳认为,网络成瘾背后往往涉及孩子与父母家庭关系、学业、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多方面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心理因素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治疗,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问题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尹平则认为,网络成瘾不是单独某一种疾病,而是一个综合问题,它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就像一个原本不喝酒的人,在遇到困难了后喝醉了。
孩子的心理有困惑,这些困惑它解决不了,就逃避、转移到网络世界里,躲进去回避。”他认为,要真正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成瘾,需要根本解决他所面临的困惑。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何日辉表示,临床上看,孩子网络成瘾分成两类,一种是真正的网络游戏成瘾,在游戏中获得兴奋感;另一类是花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但其实他并没有太多愉悦感,这种孩子很可能有创伤经历。
创伤可能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让孩子造成了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让孩子无法正常上学。
何日辉则表示,针对网络成瘾的孩子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单纯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可采取综合化的干预手段,消除其心瘾;对于有创伤经历的孩子,要找到创伤源头,进行高效干预,另外还要做家庭治疗,重建家庭关系。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