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改正偷窃的恶习?
对于这些孩子的此类现象,父母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对孩子的偷窃恶习,光是打骂是不合适的。
所以,怎样才能让小孩改好这种恶习?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被偷窃,因此教育的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
部分小孩偷窃是因为还没有把“自己的”和“非自己的”区分开来,伦理观念尚未成型,仅仅是最初的“恋物”,如果被父母们知道了,也别太埋怨。
这并不能算是“偷”。不过,成年人应当想办法使他认识到偷窃是不对的。告诉他:“你要是擅自取走某样物品,不经允许或者不付款,将会对他人产生伤害。”
如果孩子从超市悄悄带出了糖果,父母要带着孩子把糖果还回去。如果他已经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带到超市,让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还钱。
再次带他去超市时,就要多注意他的行为,看看他是否又将喜爱的东西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时,对他说:“每一件东西都有价钱,妈妈只有把钱给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这些东西才能属于我们。
让孩子注意到你付款的细节。也可以让孩子拿一件小东西,在收款台前,让孩子自己付款,加深孩子买东西要付款的印象。
小孩子对于父母嘱咐的事情常常一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们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的吼叫、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必须反复和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他才会逐渐改进。
如果孩子的表现良好,家长则可以在房间里为他贴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扬和鼓励。上小学的孩子已经知道偷窃是错的,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
如果孩子回家后,书包中藏有朋友的手表,那很可能是未经朋友允许私自拿回的。家长应该好好问问孩子,并让他想一想如果那位朋友偷拿了他的心爱之物,他会有什么感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给朋友打电话解释、道歉并尽快归还。
偷窃和扒窃的有什么不同?
1、偷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偷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扒窃:是偷窃的一种行为,是指从别人的身上偷窃(财物)。
2、扒窃行为一般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秘密窃取行为,通常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广场等公用建筑及公用场所设施;二是秘密窃取的对象通常为被害人贴身放置的财物,如餐厅顾客放在座位上的包袋内财物,或是挂在座位椅背上的衣服口袋内的财物。
3、如果行为人趁顾客短暂离开座位时行窃,或是窃取乘客放在公共交通工具行李架上等非贴身位置的财物,一般可认定为普通偷窃行为。
4、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偷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偷窃、入户偷窃、携带凶器偷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有参考价值请采纳)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