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反映说有东西被偷了,于是教师让大家在自己的包里找找是否“拿错了”,没有找到后就掏出电话家长打电话给派出所要警方把小偷带走。
一名同学在同桌的桌子上发现了失窃的东西,经过一番询问,这名女孩最终还是认错了。
老师让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可是女孩的爸爸见了老师却非常嘴硬:“我女儿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的孩子被老师诬陷了。”很快,那姑娘果然改口,不承认自己偷东西。
把父亲和女儿的分开之后,女儿招供,父母最后说:“这不是她的头一次了,以前没说,也没教育,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一、孩子偷窃的原因:
作为自我吹嘘的手段。有的孩子错误的认为,自己拿走别人的东西而不被人们发现,这是“英雄”的行为,是“有本事”的象征,显示自己“多聪明”“多能干”;有时还将赃物送给同伴,换取他人的感情,表示他对朋友“友好”。
希望取得别人的注意。我们经常听说一些有严重偷窃行为的孩子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或者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样的孩子盗窃并非真的想要什么,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这些子女的家长通常都是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情感、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关心都比较低
这样的小孩常常会把家中的物品拿出来与友人交换,或是为了博得教师的注意而偷窃同窗的物品。这样的孩子盗窃,可以说是因为缺少情感和注意力。
不公平感觉。有的偷窃行为是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引起反抗的表现。例如,有的老师往往偏爱某些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有的孩子遂由嫉妒发展成反抗;有的孩子在学校或家里受到处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设法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顺手牵羊”尝到了甜头,“得来全不费工夫”,越偷瘾越大,感觉很好玩。
贪婪自私人格的变态-偷窃癖。患者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将它们隐藏起来暗地还给主人、抛弃或收藏起来。反复偷窃,形成偷窃癖。
二、矫治偷窃行为,家长必须注意那些问题:
和你的小孩谈一谈你的盗窃。我们的社会公规是不准随便拿走别人的物品,每个人都要遵循。要让他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这样的事情是被人鄙视的,最卑鄙的事情莫过于如此。
一个警方的工作就是抓住一个盗窃他人财物的窃贼,并将其与父母隔离,让其进入监狱,以进行教育和处罚。
“如果我真的很爱这玩意儿呢?”——最多也就是靠近一点,多看看,多抚摸一下。没有人能够拥有自己所有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必须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对孩子的教育最看重的就是心灵的营养,我们成年人最看重的就是他们的思想世界、他们的道理、他们的道德品质、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果孩子偷窃了,父母需要立刻表达了对主人的憎恨和歉疚,然后郑重而快速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尽快归还,并向对方赔礼道歉,并且会吸取教训,绝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