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为什么那么难?如何给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童年?
武志红在其《为什么家会伤人》一书的序文中提到,他曾到过一次社区辅导:「聊天时,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不是在一个普通的人间,而是一个精神病院。所有的父母,都会把伤害孩子,当成是自己爱的表达。”
家庭问题,就好像是在处理被褥上的褶子,在褶子上反复地撕咬,总是徒劳无功,要想把它弄好,就必须把它的边缘和边缘都弄清楚。而是否能够转换角度,观察到问题所在,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家庭教育的强大与重要。
这是一个小孩,通常是家长们自己要伸展的。
教育孩子为什么那么难?
许多情况下,家长们强烈的“个性化”的爱,其实就是在自我实现,然而,他们表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显得无可指责。在此期间,孩子会抑制自身的需要,以顺应“爱”。
孩子这种被压抑的情绪,一定会随着年龄增大,释放出来,不管是青春期的“叛逆”,还是成年后“突然间的自我”,都是这种生命能量的释放。而那些一直没有机会释放出来的孩子,虽然成为了家长眼中“听话的孩子”,但是实际上因为自己的意志没有得到伸展,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天花板,如果是一个90分妈妈,那么就算孩子达到妈妈的八成,不过就是个72分的孩子。
更无奈的是,这样的孩子,会一直活在父母的阴影下……
而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一个生命,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希望自己的意志被实现。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往往是,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爱,他们就会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而不论是青春期的“叛逆”,还是一辈子的“听话”后突然的极端行为,不过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开始去回应自己年幼时那些没有被“尊重”的声音。
所以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才会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何给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童年呢?
首先应该治愈的,其实是父母。很多父母就像上面的贝蒂妈妈一样,一再用自己认为对的爱,压制了孩子自己的真实意愿。而这些“认为对”的爱,并不是孩子教育的真相,只是父母自身成长中习惯性的投射而已。
教育子女就像一个花匠,家长要为他们的子女营造适宜的成长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成长。而不是像个木头人一样,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力量,来雕刻。家长要学会理解自己的儿子,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
教学的精髓,在于尊敬,在于人际关系,在于环境,而非单纯的粗鲁的支配。做家长的首先要处理好自己在养育过程中的情感问题,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教育盲区,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
尽管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但六岁之前的孩子如果不能养成与家长的关系,就需要付出五倍、十倍的时间、精力、财力和耐心来重建关系,重建人格。如果家长从一开始就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带着他们的第一个六年,那么,他们就有了成长的机会。
让父母认识到“被窝里的皱纹”,要到别处伸展,这是家庭教育的真正开端。
这与我国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目的不谋而合。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