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青年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的研究,目前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更确切的说,应该叫“关心”,就是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们就会集中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自己缺少对孩子的管理能力的原因。“对于每个孩子在这个年纪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把握,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根据我们的研究,九成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但更多的父母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子女无法进入大校。”杨雄说,也许是因为七八十年代的教育背景,许多人心中都有一种“名校情结”,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子女能考上一所名校,那么他们的前途就会一帆风顺。
这与近日发布的《双减背景下江浙沪当代家庭教育现状报告》调研结果,有互相印证之处。这份面向上海、杭州、南京三市4941名青少年、5368名家长的调研显示,江浙沪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有较高期望,倾向于让子女拥有更高学历,既大部分家长都有“名校情结”。57%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本科学历,29%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此外,家长对于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比较集中,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公务员等相对靠前。
调研也显示,“双减”实施后,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渐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江浙沪地区,超九成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减轻;参加校外学科补习班的学生比例大幅降低,近八成学生未参加任何校外学科类补习班。另外,江浙沪地区青少年学生完成作业时长显著降低。
步入知识大迁移时代,家长要重构自己的学习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把自己的忧虑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在后喻时期的“文化反哺”中,家长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权威者”变成了“拥护者”。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也会由原来的“守门员”变成“教练”或者“啦啦队”。即使是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们也能在“观众席”上站稳脚跟,对于孩子成为“普通人”,家长们的心有不甘可以理解。
许多教育学者提到,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和意义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情绪和个性,如果家长过于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训练,追求“名校情结”,不但会造成与学校教育的重复性,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素质的形成。
进入知识大转移的年代,父母要重新建构他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念,让他们学会用“肯定的”去面对孩子的“普通人”命运。例如: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整合能力、迁移能力等。
尤其提出,在“双减”之后,孩子将能多些时间参与声乐、身体、美等丰富的体育锻炼,并参与到更多的丰富的学习和想象力中去。“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让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潜力和爱好,培养和提升他们的选择能力,增强他们的精神抵抗力。”普通人也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孩子是有活力的生物,他们的内在是对平等与尊敬的渴求,只有这样,他们的子女才会尊敬他人,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健全的个性。在充分认识孩子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孩子的发展、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和个别性的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