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常用的办法就是,那就是先制定标准、达到要求就表扬、否则就是批评、实在不行开始啰嗦的讲道理。
事实上,家长们并不知道,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还停留在口头上,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要怎么帮他解决问题,而是想要用强硬的手段来说服他,却没有注意到他的不听话的真正含义,也没有想过要怎么才能让他摆脱“不听话”的困扰。
其实,不,他们在“教育”的,上说没有过要帮他,而是他的不听话,让他“不听话”。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就算是同样的性格,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要学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东西,母亲让他吃完,那么她就可以知道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是因为吃了太多的零食,还是因为吃得太晚了,又或者是肠胃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因为吃的东西不好吃。如果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
比如,如果宝宝之前吃了太多的零食,那就应该限制他的零食摄入,也可以避免给他吃零食。早餐吃得太迟了,孩子中午不饿也是可以理解的,母亲要给他调整一下作息,让他恢复到正常的作息;如果是第二种好的话,要调理脾胃;或者是觉得不喜欢,可以让他自己点,而且要把自己要的东西都吃掉。
一、化表扬为鼓励。
妈妈表扬孩子“棒”,这个时候听在孩子的耳朵里妈妈的这种表扬就是达成目的所用的手段,并不是真心表扬他。妈妈的表扬只关注了结果,没有关注过程。
如果是孩子做得好的情况下,妈妈可以对孩子的这种努力表示赞赏,比如很多妈妈想引导孩子把饭吃完,都会跟孩子讲农民伯伯种粮食有多么不易,让孩子珍惜每一粒粮食,那么妈妈此时可以适时地表扬孩子有同情心,懂得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同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珍惜粮食。
在孩子遇到困难、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妈妈也应该及时鼓励孩子,这种鼓励不光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更是一种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
二、化批评为评价。
众所周知,许多批评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甚至在谈论时会有人身攻击。而评估,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对一个人的评价。
比如,孩子不喜欢吃东西,母亲就会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不懂得珍惜食物,不是个好孩子!”这样的批评不但没有正面的效果,反而极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影响了亲子关系。
聪明的母亲会用评论取代批评:“我发现你在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在想着要不要玩的东西,所以你要花更多的时间。要不,你先把玩具拿走,专心吃饭,然后再去玩你的玩具。”
这样即有评论又有建议,孩子不会有逆反心理,也更加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三、很多父母都会说一句话:道理讲了一百遍,孩子什么都懂,就是不照做。
朋友家孩子八岁,有一次我听朋友抱怨,说这么大孩子了自己房间不收拾,乱七八糟的。我问朋友:“你有没有教给她怎么去收房间?”朋友错愕:“收房间还用教吗?那不是一点点就收好了吗?”
父母想要孩子去做好某一件事,就得教给孩子如何做的方法,很多在父母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到了孩子眼里就成了无法逾越的山。就拿孩子收拾房间这件事来说吧,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一个大人,看到房间乱七八糟是不是也有一种无法下手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件事不得不干,就会想办法从房间一角出发,逐渐攻克每一个脏乱的点。那么孩子的心理其实也是一样的,更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想去做,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们可以主动教给孩子东西如何归整、如何收纳,怎么样才能使房间快速打扫干净,并且保持整洁。
教孩子怎么去做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自己动手有可能一个小时就处理完了,教孩子做你得反复指导他、演示给他看、讲解给他听,了解了这些,孩子就知道如何下手去做、利用什么方法去做。第一次教有可能我们会浪费平时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第二次孩子就能慢慢自己去处理,第三次就会变得很娴熟,孩子从做家务这件事里学到了归纳的方法,也慢慢找到很多技巧,同时劳动成果又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孩子就会慢慢养成收拾房间、做家务的好习惯了。
四、家庭教育要遵循一个原则。
我们要知道,教育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格和标准,我们在鼓励孩子、教给孩子方法的同时,也要懂得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认真原则”。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要认真做事”,“认真地做功课”,但“认真”究竟是什么程度?目标明确、程序清楚、效果达到。
比如,以上提到的小孩打扫屋子,目的很明确:打扫屋子。流程明了:从一个角落开始,由简单到困难,让孩子们看结果会更有动力。结果达到标准:迅速打扫房间。
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我们最头痛的孩子的家庭作业中,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怎样才能将“认真原则”融入到孩子的家庭作业当中?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