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发布日期:2022-01-06 浏览次数:

一些家长深陷择校、考试、升学的压力,对孩子、对学校、对社会颇有抱怨,表现出种种无奈的焦虑、无语的惶恐、无力的脆弱。

有的家长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名义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并钳制孩子,让孩子从幼儿起就被父母规划了人生。

“教育焦虑”成为“社会焦虑”的背后,反映出社会竞争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家长和孩子,今天应该把“输”改成“伤”,即“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如今教育孩子的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产阶层的焦虑情绪。”一位资深教育专家对记者说,其根源在于中国很多家庭教育已失去其立德树人的本质,沦陷为学校知识教育的延伸。

一、一个“伤”字,让家庭教育脱离原有轨道。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在上世纪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成为凝聚起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一道行动令,为我国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0多年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该口号已演化为“不要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成为众多家长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大比拼,成为家长心底里解不开的死结。

透过一个“伤”字,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看到了更多:“这样的伤害,何止是我们的孩子和家长?实则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周弘说,南京一小学生的母亲因守着孩子做作业竟导致突发脑溢血被送医院抢救;江苏一初中生疫情期间因上网课不认真,父母在检查作业与其争执后,他竟从自家高楼跳下……“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许是孩子的行为过于极端,许是父母的言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但现实就是现实,没有如果可言。20多年来,我为家长们做过太多的报告,一对一辅导的家长难计其数,归根结底就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丢掉了育儿的初心。什么是家长的初心?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初心。试想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学说话晚打孩子?会因为孩子走路晚打孩子?”周弘说。

南京中医药心理学副教授黄爱国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表象上看是家长进取心的表现,本质则是社会存在阶层差异引发的焦虑。一些家长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的期望值。他说,择名校、考试排名等所带来的片面输赢观,让孩子的世界成了人字加个口,变为“囚”。

二、焦虑,让家有学生的父母深陷其中,“伤己伤孩”。

整个2019年在微信公众号中,标题同时具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词的文章达3470篇,阅读量超过10万,平均每天近10篇;“家长”“父母”和“焦虑”连在一起的10万+文章,达6751篇,平均每天18篇。

在南京鼓楼区一家教舞蹈的培训机构里,记者遇到正在学芭蕾舞的陈艺小朋友,小女孩长得很漂亮、一颦一笑都很有范,小嘴特能说:“我特别喜欢跳舞,每次老师都给我两颗星,小朋友里我跳得最好,得到的星也最多了。”

今年9月上小学的陈艺认真地掰着小指头数:目前除了舞蹈,她妈妈还给她报了写字、画画班,每周另有两次文化课老师一对一辅导,并准备给她报围棋等。

记者不禁感叹:“你喜欢学的课程可真多。”陈艺抬头望了一眼远处的妈妈和奶奶,小脑袋凑近记者小声说:“其实我最喜欢跳舞了,但妈妈说其他小朋友都比我学得多,怕被老师和别的小朋友看不起。”

陈艺上舞蹈课时,记者与她妈妈聊了起来。陈艺妈妈当年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谈起给孩子报班,她说,这也没办法,家家如此,人家孩子都上,你不上也不行啊。据说一年级的小朋友考96分,老师就会约谈家长。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只要进到家长群,从早到晚,大家交流的都是给孩子上各种班,为考名校做准备,感觉不学孩子将来就无立足之地。“你想想天天看这些,能不焦虑吗?但不看又不行,家有儿女呀。”

教育研究者沈祖芸说,如今教育是最受关注但也最能唤起焦虑的话题。比如一个家长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个够不够?另一个家长回答,在美国够了,在北京海淀不够。这种情况让哪个家长听了都焦虑。尤其是现在的父母,基本都是高考的受益者,他们深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自然把资源都投入到这条赛道,让下一代重复这个过程。

江苏省妇联所做的一项家庭教育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休息日或假期用于学习类培训班的时间远高出课外阅读时间或锻炼身体等其他文化体育游戏类时间,其中,江苏苏南地区的孩子比苏中和苏北地区的长,城市的孩子比乡镇的长。每个家庭用于学习类培训班的费用每年基本在5000~10000元不等。

记者在南京等地调研了解到,实际很多家庭每年用在孩子学习类与兴趣特长培训上的费用基本是30000~80000元不等。

浦口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说,过去认为只是城市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现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看得也非常重,家长把时间、精力、资源、财力全用在孩子的知识教育上。

谈及当前的家庭教育,杨瑞清给出了两个字:沉重。他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已脱离原有轨道,沦陷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有社会学者分析,这代父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其育儿观区别于父辈,并非可以完全简单地执念于成龙成凤、光宗耀祖。这代父母与父辈比起来更深切地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以及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等等,所以他们更清楚没有名校毕业证,就意味着社会的好多门是敲不开的。换个角度看,这代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基本取代了初心,迷失在经济极速发展的通道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霓认为,家长的各种教育焦虑,一方面源自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与公众因竞争优质教育资源产生的社会情绪相关。教育焦虑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焦虑,是社会转型期难以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竞争所形成的压力无可避免地流向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传导给了家长和孩子。

三、“一切以孩子之名”,却行伤害孩子身心健康之实。

“崩溃了”“受不了”,是不少家长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话,那种因为担心孩子学业无成的焦虑几乎成了一些家长的执念。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家长都为孩子入学花巨资买了学区房,但真到孩子入学时,又千方百计求人花钱再为孩子择一所更好的学校。一位初中生的父亲说,有什么办法?还不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好高中。这位父亲放弃了家门口的学校,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入民办初中。他一脸愁容地说,只要一想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想到他会考入什么样的高中,就整夜整夜睡不着,速效救心丸就没离过他的口袋。实际他儿子学习属中等偏上,从小在母亲的小书店里阅读了大量课外书,钢琴已过业余十级,但这些在父亲眼里与中考无关,根本不实用。

南京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孩子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这位父亲的焦虑在家长中有普遍性。疫情发生以来,孩子们的称呼多了个“神兽”,由此暴露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问题。居家防疫让很多家庭中原本积累的矛盾无处遁形,问题无法回避,当问题和矛盾绕不过去就会激化,很多家长最缺乏的就是亲密关系的冲突解决能力。尤其是孩子们居家上网课后,很快就有一些家长批评网课,称自己要被孩子上网课逼疯了。

家庭教育研究学者认为,有的家长在“一切为孩子好”的名义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并钳制孩子,让孩子从幼儿起就被父母规划了人生,这样的做法影响了孩子成长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被扼杀的不仅仅是其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遗传资质,而且也失去了生命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存在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懂的”“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这些中国式家庭教育最耳熟的话,说白了就是父母的控制欲,是“以爱之名”把父母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一个沉重的精神枷锁。实际人生就是这样,无论家长如何竭力地想让孩子少吃苦、少碰壁、少走弯路,可是该是他吃的苦他照样得吃,该他撞的墙一样得撞。“什么是孩子的成长?跌跌撞撞,有哭有笑,才是成长。”

今年的高考结果出来后,一些高三的学生的父母因为“考砸”的江苏省重点高中,被要求开除。父母的抗议是:“校长做的是素质教育,不重视学业,不重视高考”。

有些中学的校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并不了解南京一中是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的,但是对于父母说的“素质教育会影响到高考的分数”这一说法,他们并不认同。他们相信,如果没有考试,那就不叫教育,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要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优质的教学成果,包括高考的成绩。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考试,但它并不只是考试的分数,它还包括了更多的人文知识。

南京师大附中实验小学校长陆一鹏表示,小学教育本来有三项根本的工作:第一,孩子的安全、健康的成长。二是要让学生尽量多地体验、尝试、实践、参与,使基础教育富有内涵,因材施教。三是让孩子学习思考和分辨,要不然,优秀的素质从哪里来?但现实就是,我们被学业所束缚。虽然上面下了好几道“减负令”,希望能给学校带来一些帮助,但每个学校都有三种恐惧,一是不能尽心尽力,二是担心自己做得太过分,会激怒父母,三是担心学生在校内减少学生的负担,造成负面影响。

南京市金陵中学的校长林慧敏表示,目前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并不重视,一切都是爱做的,剥夺孩子的创造性,也就是剥夺孩子的智力。

林慧敏被称为“专业型”的校长。她在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担任校长时,就提出了“六年管六十年”的小学教育思想,现在更是提出了“孩子世界、世界孩子”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她认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核心,就是要深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成为世界的孩子。她认为,立德树人的核心是立德,以立民族的灵魂之根;树人,以培育具有广阔视野和广阔视野的人才。

江苏省教育科研研究院前院长、基础教育专家成尚荣,在谈到“孩子世界,世界孩子”的教育思想时表示,这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进入孩子的世界,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学生?如今的孩子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他们整天在学校、补习或训练中心里奔波,只知道学习书籍和应试。

记者走进部分中小学生,发现孩子在接受采访时情绪稳定,对教师、父母也表示了理解和认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问题的根源是父母,父母可能没有察觉,但他们的眼神、表情、语言,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父母希望的模样。有些孩子就算想要反抗,也会选择在学校里表现得顽皮一点,或者保持沉默,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家长更加相信自己。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更多的孩子患有多动症或者抑郁症。

一位中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我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无法翱翔的心情,那种心情是何等的复杂,何等的悲伤。但是我很想告诉父母,你的教育方式不对,把孩子关在家里,你懂不懂?在我们的心中,这不是一间屋子,而是一只笼子,一只笼子,一只鸟,一只鸟,一只鸟,一只鸟,一只书,一只食物,一只鸟,一只鸟,一只鸟。”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