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安徽叛逆孩子管教学校!

《我们仨》:展示了最好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发布日期:2022-01-06 浏览次数:

1,重视家庭,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随着教育“标准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学校对孩子差异化的作用也逐渐减弱,家庭教育成为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而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二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好教师”,他们的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培养一个良好的品行、良好的习惯、对阅读的兴趣和长期的快乐,是做父母的最大的事情,而家庭是最好的教育之地。

2,做人要讲信用,口头上的教育比实际的教育要好。

《我们仨》:展示了最好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图1)

孩子的品德和家庭教育是联系最密切的。钱杨二老的正直、坦诚、淡泊名利,令人敬佩。两位老人成名已久,日子过得轻松些,但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建国后,曾数次拒绝担任高级职务,宽敞的住房。钱说:「出名就是认识更多的人」,杨绛先生叹道:「他不想出名,但也逃不过名人的苦恼,如果他没有名声,那我们会是何等的平静!两位老人都是学识渊博之辈,对“阿圆”的人生哲学也不生硬,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钱媛的一生,培养出了她的德才兼备。

3,注重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环境。

钱家,是个读书人。杨绛说:“有一次,两个人在家里谈论一首古诗词,袁媛在旁边听的津津有味。第二天,她让他给自己写一首古诗词。我和锺书嗜读书,又是个孩子,照着看,竟也能入门。”钱杨两人经常谈论学术,这样的氛围,深深地影响着她,让她的好奇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也在默默地塑造着她的性格。读书不但是长期的精神愉悦,也是我们年轻干部成长的“营养品”、“助推器”。

4,重探索,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钱杨二人学贯中西,堪称文学大师,但对女儿钱瑗从不训示,也绝不轻易解答女儿困惑的问题。两人深知,疑惑、求索的过程才是获得学识的法宝。杨先生说:“圆圆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锺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当小钱瑗想让父亲给他讲古诗时,钱锺书说:“古诗有什么好讲?自己去看!”就这样,小小年纪的阿圆,为了求知,开启了自主阅读之旅。得不到解答的疑惑,成为她求学最好的动力。

相比钱杨二老的教育方式,现在很多的家长甚至老师都习惯于“代劳”,不仅是学习上的疑难帮忙,连背书包、打扫卫生、穿衣服等孩子应该具体的生活技能也都“全权包办”,这种大包大揽表面上看减轻了孩子的负担,殊不知扼杀了孩子探索的天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添了孩子依赖性和骄娇之气,百害而无一利。

5,陪伴才有家庭最重要的幸福来源。

钱杨父母虽然学习忙,工作忙,但对孩子们的陪伴,从来都不会少,钱钟书更是如此,他从来没有父亲的威严,反而将自己当成了一个“玩具”。父女俩的关系很好,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杨绛先生回忆道:「阿圆小时候总说,我和父亲是好兄弟,我们是母亲的两个顽童,父亲不能当我的哥哥,只能当他的弟弟。有一次,阿圆在炎热的天气里,光着肚子睡觉,锺书在她的肚子上画了一张大脸,杨先生责骂了他一顿,才不敢作画。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在她的床上埋下“地雷”,把玩具、镜子、刷子、砚台、毛笔都埋在被子里,看着她尖叫,心里美滋滋的,恨不得把扫帚和簸箕都塞进她的被子里。在睡觉之前,她都会仔细地翻找,从被子里拿出什么来。“这玩意儿每天都要玩,锺书却是百看不厌。”

都说,最持久的爱情,就是相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很短的,从幼年的依恋,到幼年的玩伴,到少年的叛逆,再到成年的疏远,渐渐的,他们的父母,也渐渐从“天”,变为“伞”,“朋友”,甚至是“言而无信”的问候。



搜索标签:

官方微信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