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曾经说过:「一个和谐的家庭,有慈爱的双亲,孩子会在充满爱与欢乐的环境中成长。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受爱、受支持、受鼓舞的孩子往往对生活有信心。
而缺少爱心的孩子,一辈子都渴望着温暖。
家庭气氛,是决定孩子个性的根本因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于十月八日公布。美国77岁的路易斯·格丽克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爆冷”。
她的获奖感言是:“她用精确的诗歌语言创造了一种质朴的美感,使人的生存变得普遍。”
而“何以作诗”,是因为她所处的文学家族环境所致。
她说,在她的印象中,爷爷永远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情,而她的奶奶,却经常把一本书抱在怀里。
格丽克的妈妈细心地教导她们,特别重视她们的创造力。
“我们要是哼唱,爸爸妈妈就把我们送上音乐班;我们跳着跳着,就把我们送到舞蹈学校。”
在一个受人尊敬和珍视的家庭环境中,格丽克的才能开始显露出来:
不到三岁时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
四五岁时开始读莎士比亚戏剧选段;
到了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写诗了。
“我很早就开始写书了,父母会把我的书打印出来,配上插图。”
回看格丽克的人生,不难发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她影响至深。
成功需要天赋,个人的努力也相当重要,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却时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家庭氛围。
爸爸妈妈会看书,养出的孩子自然会看书;大人爱玩麻将,那孩子现在不会以后也会。
父母就是孩子生命的开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家庭的氛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底色。
父母的打压,是在给教育“投毒”
微博上曾有个话题:“那些在父母打压和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评论区的答案令人心疼:“不信任父母,不信任任何人”。
“什么都不敢和父母说,再多事都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
“表面上的自大,骨子里的自卑,发自内心的敏感,脸上的无所谓”。
累累伤痕背后,是父母错误的爱。
孩子不符合期待就否定他,不断打压孩子,是教育中难言的痛。
董卿曾在谈及童年时忍不住落泪:“我必须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父亲的打压式教育,让她即便到了40多岁,诸多赞誉加身,内心还住着那个战战兢兢的小孩。
法国孩子心理学家克洛德.阿尔莫在《光有爱还不够》一书中写到:
“一个孩子不仅需要有爱,还要感受到成长的力量。什么是成长的力量?就是一个人渴望自己的正向变化。”
父母爱,子懂爱。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积极的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无条件的关爱、对父母的肯定与尊重、支持与鼓励。
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受到了足够的尊敬,受到了认可和鼓励,他们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有激情,更有毅力。
一个好家长,一定要给自己的子女当“优评师。”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乐于鼓励的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摆渡者。
父母的关爱,让子女懂得关爱。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过一部阳光未来教育基金会的纪实短片《我的愿望》。
片中有情绪失控的妈妈,和醉酒打人的爸爸。
日复一日,家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氛,吵闹的声音、摔东西的声音,不绝于耳。
“难过、毛骨悚然、害怕、觉得很受伤。”这些心声,是每一个经历过孩子内心的隐痛。
执导这部影片的导演任长箴,从小也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这种感受非常糟糕,我已人到中年,我知道它还将影响一生。”
最亲的人瞬间变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会让孩子内心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对人对事,多了一份悲凉的底色。
看过一段话说:“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家庭关系和谐,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底气。
导演、编剧柏邦妮曾谈起过自己坎坷的感情,说自己莽撞、敢爱敢恨,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母。
“我爱的能量很足,会特别容易相信幸福,这就是家庭给我打的底子。”
父母的关爱,让子女懂得关爱。
在一个充满感情的家里,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向别人和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友善。
大家都喜欢谈论孩子是穷人还是富人,但实际上,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关爱。
让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将这个世界变为天堂,是人类的责任。”
家长们的责任,就是要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
我们是最亲近的人,也是世上最疼爱的人。
爱一个人,并不是以爱情为借口来压制他,而是让他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成长。
关爱孩子,就是接纳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让他们自由发挥。
父母相亲相爱,在人生中手牵手,一起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夫妻同心,总是为孩子遮风挡雨。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