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底,WHO把“游戏障碍”定义为一种疾病。它的特点是:“失去了对游戏的控制力,把游戏放在了其他的利益和生活中,即使受到了不利的影响,也会把它放在第一位。”
这个新闻引起了一场辩论。有些父母觉得,很多孩子都很难抗拒,很难处理,甚至引发了父母之间的冲突,还有很多父母觉得,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理由去妖魔化,大人们应该多引导他们。
为什么会对游戏如此上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都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以及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有关。也许父母应该冷静下来,和他们一起去找原因,而不是去指责他们的沉溺。
游戏成瘾导致父母关系恶化。
“继续。”林林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吃鸡”,打得热火朝天。在外面催他入睡的母亲叹息一声。现在都11点半了,说好的十点要把手机关掉的。母亲从无可奈何到生气,最后还是站起来强行拿走了林琳的手机,两人都闷闷不乐地睡着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河北一所高中二年级学生林林今年17岁,是个寄宿生,平时只有周末和假期才能回家。因为不能在学校里使用手机,所以他很珍惜在家里度过的周末。赵东说,他可以不吃不睡,但是绝对不能打手机。
就是在那个令人不快的晚上,远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北京,林林的父亲赵东正开着一辆出租车,穿梭于北京的夜空之中。他是滴滴的驾驶员。老婆给他打了个电话,说只要他不插手,林林就能一直玩到凌晨两三点。在小学的时候,林林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全班前三的。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于2019年五月底于瑞士日内瓦举行,该修订版建议将“游戏障碍”列入一项疾病。
“游戏障碍”指的是一种具有可识别明显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这些症状与反复玩游戏而导致的痛苦或干扰个人功能有关。训练有素的卫生专业人员诊断游戏障碍为一种行为障碍时,游戏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通常要持续12个月,表现明显才能诊断。
赵东不知道林林的行为算不算得上“游戏障碍”。但从初中开始,林林对游戏的依赖确实越来越严重了,但他不知道怎么办。
去年,他为玩游戏曾找儿子认真谈过几次:“你再不花精力在学习上,以后是没有出路的。”道理林林全都明白,当时谈完孩子懊悔得眼泪差点流出来,再三跟爸爸再也不玩了。
但2018年寒假回家,林林却开始央求爸爸,希望能允许他再玩几天:“反正假期长,别的同学也都玩。”磨了很久,赵东心软了,要求他一天最多玩3个小时。
但3个小时之后是又3个小时,林林再次陷入游戏中难以自拔,且变本加厉。林林妈妈气急了,提起棍子打了林林。林林也气急败坏,差点向妈妈还手。而这个已经17岁的男孩子身高早就超过了妈妈。
赵东知道后也气坏了。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的事。赵东眼里的林林懂事听话,妈妈感冒他都知道关心照顾,为什么玩起游戏来,林林就像变了一个人?那天太晚了,身在北京的赵东实在没法立刻回家。一气之下,赵东给老家一个朋友打电话,让朋友去自己家搬走了林林的电脑和手机。
亲子之间因为游戏产生冲突的情况比较极端,但林林绝非个例。新京报发起的调查显示,在32340个调查样本中,亲子之间经常因玩游戏产生冲突的有3433人,占比10.6%;有过争执但次数较少的样本共15129个,占比46.78%。而从未因游戏产生冲突的样本比例仅不到半数。
“防沉迷机制”下的猫鼠游戏。
同样为孩子担忧的,是二年级小学生多多的小姑张怡。他们生活在山东农村,最近一段时间,张怡发现多多总是挤眼睛,“估计快近视了。”
多多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多多会在爷爷奶奶的手机上下载很多游戏app,“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俗称“吃鸡”)一定是有的,还有“精灵宝可梦”,以及各种各样张怡都叫不上名字的游戏。
虽然只有二年级,但多多算是“资深玩家”,流行什么游戏他都一清二楚,王者荣耀、吃鸡都玩得特别溜。而像消消乐、连连看这种简单的小游戏,8岁的多多会嫌弃太低幼了。
张怡发现,每到周末和假期,多多一心只想玩手机。他很会“谈判”:不管是爷爷让他写作业,还是奶奶让他帮忙去小卖部买东西,他都会趁机提出条件要求玩会儿手机游戏。
而对于多多的谈判条件,爷爷奶奶通常会应允。他们对多多没有太严格的约束,更多时候是略带纵容的呵护疼爱。不管上午、下午、晚上,只要醒着,除了吃饭时间,多多就会玩手机游戏,最多的时候,一天累积能玩5、6个小时。
但多多不是总能这样“顺利”地每天玩上6个小时。过了爷爷奶奶这关,他还要想办法骗过游戏的“防沉迷机制”。
从账号注册开始。进入王者荣耀的初始界面,可以看到三种登录方式:游客登录、与微信好友玩、与qq好友玩,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最终都逃不过一道叫做“实名注册”的门槛。这里需要提交身份信息。
而多多自己的账号被张怡注册成了未成年人模式。根据游戏厂商设置的机制,以腾讯游戏为例,限制未满13周岁的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同时每日21:00-次日8:00之间禁玩),13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
经常开一局玩到兴头的时候,多多被强制下线。太不尽兴,多多的小脑袋开始想着,能不能请爷爷奶奶帮忙用成年人的身份注册呢?软磨硬泡下,奶奶同意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多多注册账号。
然而,在成人账号的掩盖下,多多有时候还是会被“揪”出来。他不知道的是,在众多游戏玩家游戏屏幕连接的另一端,是游戏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根据用户行为推测,判断哪些成年人账户下可能隐藏着未成年人,继而将这些账户标注为重点监测对象。像“王者荣耀”“吃鸡”这些游戏,都具备这样的“反沉迷机制”。
这些游戏厂商工作人员也遇到很多有意思的情况。腾讯游戏后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曾在系统另一端听到有稚嫩的声音,却声称“我是爷爷”;也有孩子偷偷拿到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试图通过验证;还有“熊孩子”一人分饰多角逃避网游管控……哭笑不得。
“玩游戏是天性,不妖魔化”。
调查数据中显示,有29.87%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完全反对,近4.3%的家长支持孩子玩游戏。
肖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儿子小牧(化名)五年级时,她离家去天津打工,小牧跟着外婆一起生活。那段时间,小牧迷上了网络游戏。有一次,肖女士发现银行卡里少了500多块钱,反复追问之下,小牧才承认自己偷偷花钱买了游戏皮肤。外婆也经常向肖女士告状:“他拿着手机去上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不玩游戏,能干什么?”
肖女士并没有选择打骂等方式处理这件事。肖女士自己也成长在单亲家庭,她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她希望和小牧做朋友,平等沟通解决问题。
很快,小牧交出了自己的账号密码,由于孩子玩的游戏是腾讯旗下的,肖女士可以通过“成长守户平台”来查询和管理小牧的游戏时间。如果考试成绩不错,肖女士就给小牧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去年,肖女士主动提出拜小牧为师,跟他一起打游戏。
起初,小牧不愿意带肖女士,嫌弃她打游戏很“坑”。在肖女士的坚持下,小牧玩游戏时已经习惯了她的加入,还经常指挥她如何“走位”。很多时候,小牧都不叫肖女士妈妈,而是“大姐”或“小肖子”。
桐桐则遇到一位更为开放的家长。上一年级的桐桐生活在北京,他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游戏了。去年,桐桐爸爸还给他专门买了一个iPad用于玩游戏。iPad销售人员听闻直呼:像你这种家长还没遇到过。
桐桐爸爸从来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没必要把游戏妖魔化。”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杜绝。他也不觉得玩游戏和玩乒乓球、阅读等有本质差别。在他看来,掌握游戏技巧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但桐桐爸爸并不是放任孩子无节制玩。他采取“对等补偿”原则,桐桐想要玩半个小时游戏,必须先完成一个小时或者是40分钟的学习任务。玩的时间是用认真做事的时间换来的。
而叶壮则是一位更酷的爸爸。尽管已有两个孩子,三十多岁的叶壮仍因打游戏的事被长辈念叨。叶壮堪称资深游戏玩家,玩过800多款游戏,期间一度沉迷于魔兽世界,在线时间达2900小时。在他看来,有深度有内容的游戏就像电影一样,是一种艺术品。
儿子四岁开始,叶壮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和儿子一起打游戏。叶壮会手把手教儿子如何操作,儿子也会大笑着喊他帮忙,这对他来说是很美好的亲子体验。
叶壮会帮他挑选各种类型的游戏。“我要让他成为一名铁杆玩家,这样才能让他不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游戏所迷惑。”
许多优秀的游戏,都是叶壮的教学工具。例如,他与小孩们在“火车山谷”里玩耍,在列车上安排列车的工作;在列车上,他要根据列车的走向来确定列车的运行路线;
复旦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博士付小平表示,玩游戏的方式宜疏不宜堵。如今的小孩,身处高科技的年代,无法完全屏蔽电子设备。不能像面对强敌一样,也不能将其视作洪水猛兽,要冷静,要有节制的玩,这是最好的态度。
预防上瘾,家教是必不可少的。
林林一直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除了游戏,他很少会去关注其他的事情。赵东在事业失败后,就到北京工作,几次三番地邀请林林去北京游玩,林林都没有答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孩子研究所主任孙宏艳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上网行为。在家长和子女共处的家庭中,孩子的网络成瘾发生率较低,家长较为专横,其孩子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而家长对其不加管束的情况下,其孩子的网络成瘾发生率是最高的。
赵东心中充满了悔恨。如果是十年前,他绝对不会整天在自己的儿子面前打游戏;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会带着一本书陪伴着他,而不是一个人在玩电脑、看电视;他会拒绝一切无谓的社交活动,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家人和孩子。
桐桐的父亲,就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父亲。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一结束就马上回家。他回忆道,“我儿子骑着我的马,已经有一两百个小时了。”
除了陪伴之外,桐桐的父亲还为桐桐安排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桐桐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打篮球,比起玩手机来,篮球更有诱惑力。“你要是不希望他成天玩,就得让他有机会不玩,或者和他一起玩,比如打球、弹琴、读书、聊聊天,有很多选择。”
有些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想和自己交流。叶壮提议,从一个人的角度,变成一个人站在一起。“亲子沟通并不是面对面的沟通,而是一种共同行动,而游戏则是一种选择,当他们两个人在制定战略时,会产生一种心照不宣的感觉。”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