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字眼,在很多人的口中,它是一个略带负面色彩的字眼。很多家长和学校都会明令禁止这种行为,因为这样做是不对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我们现在不再谈论这个问题是否正确,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早恋”,和青少年的爱情。
在我国,青少年男女谈恋爱是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早恋”,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早”,太早谈恋爱了,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又或者,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恋”也是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男女之间的戒备是根深蒂固的,任何和爱情相关的东西,都要掩盖,不能公开。
当然,这样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多了,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许会下意识地用这样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但他要告诉他,他不喜欢他,他不喜欢他,他不喜欢他,他不喜欢他,他不喜欢
其实,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在他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就会对他产生好感,然后他就会爱上他,就像一个孩子在他的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这样的反应。
这其实无关道德和价值,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在我们国家,因为全社会对中高考的过度关注,所以家长、学校和社会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压缩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从人的角度来说,除了学习,我们还有人际交往、爱好兴趣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但是目前学习时头等大事”,其他方面的需求就只能暂时被压制下去。
但是,就像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自然就会发芽、开花一样,当孩子长到了这个年纪,对另一个人产生情愫也是一个正常的事情。
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平衡这种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呢?
我想首先需要家长调整自己的认知,不要把恋爱当成洪水猛兽来严阵以待,这种张力会影响到孩子,甚至让他们产生对抗情绪,觉得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因失望而跟父母对着干,后果只能加剧矛盾,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谈恋爱的事情,之所以紧张,是担心会影响学习成绩。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些关于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会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会从幼年的冷漠走向亲密,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爱慕等心理,甚至会产生好感,甚至会产生爱情。
作为现代家长,虽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也不能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更好的和子女“谈”感情?来听听老师的意见~
搜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