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而这些情绪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厌学”、“拒绝上学”。很多家长来到门诊的主诉便是“孩子不去上学。”询问孩子是否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多数家长表示没有发现。或是说“她从来也不说学校的事情”“回到家就关上门写作业,很少与我们交流”。
然而在面对孩子试卷的时候,家长的心情各有不同,孩子成绩好的家长固然心情舒畅,喜笑颜开;孩子成绩差的家长则垂头丧气,为此着急,生怕朋友问起孩子成绩,甚至有家长反映,因为孩子成绩差,感觉做什么都没劲,为此天天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一部分家长未能放下焦虑,反而生出新的焦虑?说到底还是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并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这背后是家长的教育观没有进一步更新,尤其是在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同步,而不科学的教育观势必不能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
在他们的意识里,如果没有网络的精神污染和“毒品诱导”,那么自己家的乖乖宝贝,一定是听话、懂事,沉迷于学习不能自拔的好孩子,考名校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说起来:
搜索标签: